close

"他們以為必要多得.誰知也是各得一錢。

他們得了、就埋怨家主說、我們整天勞苦受熱、

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、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麼。"

--
在《馬太福音》第20章第1至16節裡,

耶穌講了這麼一個故事

家主〔耶穌的象徵〕跟一群工人〔信徒的象徵〕說定

從清早開始進入葡萄園〔神的國的象徵〕工作〔信仰的象徵〕

給它們一錢銀子〔信仰的獎賞〕

接著,主人又在不同的時段陸續在街上找了幾群工人

也都進了葡萄園工作

最後發薪水的時候

最早那一批工人認為自己理應比後來的多得一點

但是,最後所有人都同樣地得到一錢銀子

第一群工人不平的說:

[我們整天受苦勞累,最後來的甚至只做了一小時

卻跟我們領一樣的錢,這樣公平嗎!?

抗議22K假平等~不排除上街頭抗爭到底~叭叭~~~]

耶穌畢竟是看過大場面的人

用了一個看似詭辯

實際上_______的說法

[朋友、我不虧負你.你與我講定的、

不是一錢銀子麼。拿你的走吧.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、

這是我願意的。]

--

雖然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很明確

表達的概念是,你現在信耶穌,還是老了信耶穌,

還是死前大徹大悟信耶穌(咦,這幾句好熟悉的感覺)

到最後大家都可以上天堂

天堂不分等級,沒有經濟艙商務艙之分,

總之只要你信啦,信的深淺也不分等級,大家就都齊頭式的上天堂

這個部分似乎比佛教兩性別九種等級來的大愛些

可是這個比喻畢竟只適用於信仰

而非學習

有些學生在選擇學習的過程

往往會把某些學科視做無關緊要的選項

等到[審判之日]已近在眼前的時候

才臨時抱耶穌腳的決定最後一小時再進葡萄園工作

並不加倍努力

卻要求跟一大早進葡萄園工作的人得到相同待遇

等到發現審判結果不是那麼天堂

等到發現成功不能只靠最後一個小時的信仰

要檢討的

是依努力給予獎賞的場主

還是做出錯誤判斷的自己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蕭傑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